





2025年4月13日,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迎来建交7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提醒我们需共同审视两国走过的漫长历程。通过这样的反思,印中两国有望规划出更具战略性、包容性和互利共赢的未来。尤其在当前动荡升温的全球局势下,两国的合作值得深入观察与研究。
为此,PARA Syndicate与印尼华裔总会(INTI)联合举办了题为”印尼与中国建交75周年:回望历史,共塑未来”的专题讨论会。活动于2025年4月22日周二下午在南坦格朗市Ciputat的PARA Syndicate办公室举行,三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中华土生文学博物馆创始人Azmi Abu Bakar、印尼驻中国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Yudil Chatim,以及PARA Syndicate执行董事/INTI奖学金校友Virdika Rizky Utama。
讨论会伊始,Azmi强调印尼历史与华族渊源密不可分。他指出双方自古就建立了平等紧密的联系,并举证中世纪苏门答腊须文答剌王国时期(约1400年代)的铜钟既用于寺庙也作为清真寺祈祷钟,该文物至今仍保存在亚齐拜图拉赫曼清真寺附近的博物馆。更早的见证是广州一块1062年的石碑,记载了室利佛逝(印尼前身)为支持中国寺庙建设提供土地的十二年善举。”这些实物证明我们与中国自古就是平等伙伴,如今更应自信地开展对话”Azmi说道。
在追溯历史渊源后,教育体系作为塑造国民视野、决定民族未来的文化根基成为焦点。Yudil参赞提出印尼应借鉴中国教育经验,特别是教师质量保障机制——中国教育部门”采购”教师时会要求师范院校提供质量担保,有问题的教师将追溯培养机构责任。”而印尼师范院校(原教师培训学院)仅负责培养,尚无高校对毕业生质量作出承诺”。他还赞赏中国由国家支持的学术创新生态:”大量专利产出体现强劲竞争力,且研究成果与国家需求高度契合”,而这正是印尼所欠缺的。
就双边关系, 2010年代以来的印中贸易合作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附加值与结构韧性,Virdika对此表示遗憾。他强调两国关系应超越贸易与基建项目:”我们需要平等思维、战略行动和全意识合作”。面对中美博弈加剧的复杂局势,他提醒印尼需清醒认知:”中国既非敌人也非中立伙伴,我们必须建立能与之对话的独立愿景,而非被动追随”。
针对印尼2025年加入金砖国家机制的决策,Virdika认为这是展现勇气的机遇,但需警惕其中俄中两国的利益诉求。只要坚持自主方向、强化议价能力,印尼有望成为全球南方新势力,契合”积极自主”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