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tu, Agustus 9, 2025
Beranda首页關稅、地緣政治與穩定:印尼資本市場的韌性考驗

關稅、地緣政治與穩定:印尼資本市場的韌性考驗

- Advertisement -

作者:賴劍文博士(Harryanto Aryodiguno, Ph.D)

印尼總統大學(President University)國際關係副教授


印尼資本市場近日再次受到全球局勢的劇烈衝擊。雅加達綜合指數(IHSG)在開盤時一度暴跌9%,觸發交易暫停30分鐘;同時,印尼盾對美元匯率創下歷史新低。這一連串市場劇變,凸顯出印尼金融體系對外部衝擊的敏感性。而此次震盪的導火線,正是美國宣布對印尼商品課徵高達32%的關稅。

關稅不僅僅是經濟手段,更是地緣政治的策略工具。當美國對印尼產品實施高額關稅時,所傳遞出的訊息不僅關乎貿易,也蘊含外交與國際戰略考量。在中美對抗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印尼作為區域重要國家,顯然已被捲入更宏觀的戰略博弈中。

對此,印尼政府迅速派遣外交與經貿談判代表前往華盛頓,進行高層溝通與斡旋。然而,貿易談判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交涉,更考驗國家決策機制的靈活性與整體政府的協調力。不幸的是,印尼一貫存在的問題——官僚體制冗長、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反應速度緩慢——仍然未見根本改善。

對市場而言,最忌諱的就是不確定性。當政府的應對策略模糊、回應滯後,市場參與者便會本能地做出保守決策,例如撤資、拋售股票、或轉向其他資產避險。這種「觀望策略」正是「實質選擇理論」(Real Options Theory)所揭示的行為模式:在風險與不確定性高漲之際,企業與投資人傾向於延後決策以降低潛在損失。

從地緣政治理論角度看,印尼位處戰略要衝——東南亞心臟地帶,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與太平洋交會之處,既是機會,也是風險。在美中地緣對抗升溫下,印尼難以置身事外。這種戰略位置,雖賦予印尼高度外交靈活性,但若無清晰的對外戰略與內部政策穩定性,反倒可能成為外來壓力的承受者。

經濟政治學的視角亦揭示了關稅背後的權力結構。美國此舉除了解決貿易逆差,更有壓制新興市場國家競爭力的用意。在全球價值鏈重組的背景下,印尼若無法提升自身制度韌性與政策透明度,將在全球投資與貿易版圖中逐漸邊緣化。

根據各個媒體的資料,筆者認為來自美國、烏克蘭及印尼本土的地緣政治風險,對印尼股市有顯著負面影響;相反,來自俄羅斯與中國的風險則呈現正向關係。這種現象可能與印尼作為替代市場與戰略中立國的角色有關,尤其在俄中局勢緊張時,國際資金可能將印尼視為避風港。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地緣政治風險與「地緣政治行動」(如戰爭、恐怖襲擊)互動時,對市場的負面效應會被放大。這正印證了「地緣風險指數」(GPR)與「地緣行動指數」(GPRA)在統計分析中的交互效應:戰爭或恐攻一旦升級,市場波動也隨之劇烈擴大。

那麼,政府該如何回應?首先,外交團隊必須超越禮儀式訪問,轉而採取精準、主動且具策略性的經濟外交手段。其次,國內政策須展現一致性與可預測性,避免過度倚賴短期宣示與不確定的立法動向。最後,政策溝通不應只停留在官式發布,而應建立起與市場與民眾之間的信任橋梁。

市場不只是讀取數字,更是在閱讀「敘事」。若印尼能對外展現穩健的政治體系,對內展現靈活的決策能力與制度治理,那麼不論外部壓力多大,都能保有信心與韌性。唯有如此,印尼才能在全球不確定性中,不只是站穩腳步,更能穩健前行。


作者簡介:

賴劍文博士(Harryanto Aryodiguno, Ph.D),現任印尼總統大學國際關係副教授,長期關注國際關係、地緣政治與經濟外交。曾多次在印中、美中關係與東協合作方面發表評論與專文,並積極推動印尼在區域外交中的主動性與策略定位。

RELATED ARTICLES

TINGGALKAN KOMENTAR

Silakan masukkan komentar anda!
Silakan masukkan nama Anda di sini

- Advertisment -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