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asa, Agustus 5, 2025
Beranda生活保健“75岁阿姨掏耳朵掏出癌症” 专家:耳朵不是越干净越好

“75岁阿姨掏耳朵掏出癌症” 专家:耳朵不是越干净越好

- Advertisement -

=

近日,一则《75岁阿姨爱掏耳朵多年后查出癌症》的新闻在中国冲上热搜,不少网民惊
呼:“没想到一个平常的小习惯,竟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中国《极目新闻》报导,昨
日,武汉专家提醒,耳朵掏得越干净越好、越健康,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频繁掏耳朵
,还可能会破坏外耳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真菌感染。
75岁的李阿姨因听力下降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她的左耳道已经裂开,缝隙达到
3.5cm×2cm,表皮溃烂甚至露出了软骨。究其原因,是李阿姨持续了16年的一个坏习惯
——掏耳朵。其实,李阿姨的耳朵初期没有任何问题,但她平时没事就喜欢掏耳朵,越挖
越痒,导致分泌物增多,使得掏耳朵变得更加频繁。长期的这个行为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
,引起皮肤渗出,恶性循环下,耳道里出现了肿物。经检查,李阿姨为外耳道鳞癌,已经
殃及腮腺和颈部淋巴结,最终只能切除左耳。
“掏耳朵竟会掏出癌症?”这一新闻迅速冲上热搜,并引发不少人对于这一习惯的关注。
中国《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江城多家医院了解到,从近几年的接诊情况来看,虽然因掏耳
朵导致癌变的案例比较少见,但因掏耳朵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

反复挖耳会减弱耵聍保护作用
根据报导,家住青山的张先生平日里就喜欢掏耳朵,2月中下旬,他因为工作去山东出差
,晚上洗完澡后感觉耳朵里进了点水,但由于没带棉棒,他并未去掏耳朵,直接睡觉了。
隔了一天后,他感觉耳朵有点胀痛,于是去买来棉棒掏了下耳朵,带出了点分泌物,但由
于平时掏耳朵的时候也会有分泌物,张先生并未在意。没想到回武汉后,他总感觉耳朵瘙
痒难忍,且有耳鸣症状,用棉签掏后仍发现有黄色的分泌物,这才赶紧来到武汉市普仁医
院耳鼻喉科门诊就医。
经过耳内镜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两只耳朵的外耳道内都长有一层“痂”,痂皮上面还长满
了毛,且痂皮在耳道里像密不透风的盖子,附著在耳膜表面。“这是典型的外耳道真菌感
染。”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罗轶介绍,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也俗
称为长在耳朵里的“脚气”。经详细问询,罗轶判断,张先生主要是由于平时长期用不干净
的挖耳勺、棉棒等物品挖耳,破坏了外耳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再加上出差洗澡时耳朵里进
了水,使耳朵变成了天然的真菌“培养皿”,从而导致了真菌感染。
罗轶表示,正常人的耳道皮肤非常“娇贵”,如果耳内进水,并且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
便会滋生真菌。反复地挖耳或采耳,会使外耳道正常的耵聍保护作用减弱,耵聍腺的分泌
功能受到抑制,外耳道的正常防御功能被破坏。如果处理不慎,可能使附在掏耳工具表面
的真菌进入耳中,导致真菌感染。
罗轶提醒,如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耳鸣、耳内胀痛、耳痒、头晕等不适症状,甚至出现
耳道渗血、渗液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专科,在医生的协助下尽快进
行对症治疗。经常加班熬夜、应酬吸烟酗酒、游泳或是耳道经常进水、喜欢采耳、长期佩
戴耳塞式耳机或者助听器等都会增加感染风险,加剧分泌物的集聚。治疗期间,如果不注
意上述问题,会导致外耳道真菌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如何预防外耳道真菌感染?罗轶建议,应改掉经常采耳的习惯,尽量不要去不正规的采耳
店采耳;不要用别人用过的挖耳勺;有耳道瘙痒的人尽量不要用同一个挖耳勺采自己的两
个耳朵;平时避免用硬物挖耳、采耳;避免耳道进水,如进水应立即清理,保持耳道清洁
干燥。耳朵如有不适,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RELATED ARTICLES

TINGGALKAN KOMENTAR

Silakan masukkan komentar anda!
Silakan masukkan nama Anda di sini

- Advertisment -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