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心月】9月24日,北京古北水镇,2025骁龙峰会·中国如期举行。这场高通首次在中国落地的大规模峰会,恰逢高通成立40周年、植根中国30周年及骁龙峰会10周年的三重特殊节点。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接受了环球网等媒体记者的采访,围绕30年在华发展历程、AI时代战略布局、多赛道拓展及行业变革应对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分享,勾勒出高通与中国产业链共生共赢的发展图景。
三十年深耕:从通信迭代到全产业链共生
回溯高通在华30年的发展轨迹,孟樸将其定义为“与中国通信产业同频共振的成长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通以参与中国从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转型的CDMA建设为起点,正式开启了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不同于依赖“爆发性事件”的成长模式,高通的成功源于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专注技术创新、坚持不与客户竞争的原则,为与中国产业链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G时代成为高通在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当时中国市场同时存在WCDMA、CDMA2000、TD-SCDMA三种技术制式,尽管外界熟知高通在CDMA2000领域的优势,但高通不仅与三家运营商均建立合作,更成为首家推出中国移动TD-SCDMA芯片的厂商,以实际行动支持产业发展。进入4G时代,高通携手中国手机厂商完成从本土到全球的跨越;2018年,高通在北京与中国领先手机厂商共同发起“5G领航计划”,目标在全球5G商用时实现中国品牌首发产品的全球覆盖,这一目标最终顺利达成。
在智能汽车领域,高通的布局已延续20余年。从早期通用汽车安吉星CDMA 1x车载网联解决方案,到T-Box(车载无线终端),高通一直是该领域的主要供应商,高通的技术早已渗透汽车产业链。2020至2022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应用与智能网联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迎来爆发,高通也在此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速度”的独特魅力——中国厂商推动新技术上车的周期可缩短至一年以内。既跟上了“中国速度”,又满足了中国厂商多方面的要求,高通在过去近三年间,支持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推出超过210款车型,成为智能座舱与舱驾融合领域的核心合作伙伴。
孟樸强调,30年来,高通始终以“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体系”定位自身,通过通用芯片的规模化供应实现技术普惠,这种商业模式也让其与中国产业链形成了“客户成功即自身成功”的共生关系。
AI与新赛道:端侧核心与未来布局
在此次峰会上,AI成为贯穿全场的核心主线,而端侧AI则被孟樸视为高通技术落地的关键方向。高通早在数年前就强调终端侧AI普及的重要性,如今这一理念已得到全球科技界的广泛认同。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及产业链展现出的活力与竞争力,正是端侧AI技术落地的优秀土壤——中国消费电子的快速迭代能力与对新应用场景的敏锐把握,与高通的技术研发形成良性互动,在落地中优化技术,再以更优技术反哺应用,形成正向循环。
具身智能(具身机器人)作为AI领域的前沿方向,成为此次峰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孟樸透露,高通对该领域的布局并非跟风热点,早在2021年上海进博会就提出“5G+AI赋能千行百业”理念,并展示了咖啡拉花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等应用演示。此次峰会邀请张亚勤院士与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参会,正是因为二者在AI与具身机器人领域具有代表性,希望与中国领军企业共同探索技术落地路径。孟樸称,几乎所有研发汽车的企业都在布局具身机器人,二者技术相通性极高,高通愿跟随产业一起探索芯片需求与应用场景。”
对于XR眼镜、AI眼镜等新兴终端,孟樸表示高通推动XR领域的发展已经超过10年。目前“百镜大战”中的多数参与者均采用高通芯片。孟樸认为,新终端品类初期,可基于现有主流芯片进行小的改动,以适配满足需求,但随着应用细分,专用芯片将成为必然。高通已针对性推出AR、VR专用芯片及参考设计,未来将持续围绕尺寸、功耗、散热等核心痛点优化解决方案。
在工业领域,高通针对中国市场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通过高通跃龙品牌推进精准布局,推出集成NFC支持的定制化产品。高通还联合合作伙伴,打造应用示范案例,曾经联合中国电信、移远通信等在苏州通力电梯工厂落地5G全连接项目、在无锡实现急救车信息化等示范案例,同时梳理全球近200个行业应用案例供企业借鉴。“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众多工厂面临智能化升级需求。若能借助5G全连接与AI技术实现转型,未来市场空间将十分可观。”孟樸说。
谈及未来最具爆发潜力的赛道,孟樸认为机器人与AR/VR/AI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核心终端。这两类产品未来有望达到“人手一个”的普及度,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各类场景,其市场规模未来可能等同甚至超过智能手机。孟樸称,高通将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杀手级应用的诞生。
应对变革:创新、合规与合作升级
面对全球半导体重构的大格局,孟樸在回应环球网提问时表示,高通更倾向于用“创新与合作”而非“巩固优势”来定义发展路径。科技公司的进步源于持续挑战自我与提升合作能力,全球化推动了高通这种水平赋能模式的出现,使得高通这种中小企业能够突破、发展。
在AI算力竞赛与数据安全监管趋严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合规发展成为行业焦点。对此,孟樸强调,合规、可管理根植于高通的DNA,但AI发展需要更开放的心态。他以汽车领域的大模型应用为例,终端侧AI既要通过熟悉用户习惯实现智能服务,又必须严守隐私边界与安全机制,这种平衡需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动态协调。而高通在车规、手机芯片领域积累的安全可靠性经验,将为AI时代的合规发展提供支撑。
针对部分厂商自研芯片的行业趋势,孟樸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高通已形成明确应对策略:一方面深化与安卓阵营厂商的合作,巩固在手机领域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加速业务多元化,在汽车、IoT、XR、PC等领域扩大布局。他表示,即使没有自研芯片,在商用芯片领域高通也有很多竞争者。所以,如何找到对客户有价值的方案,提供好的技术和服务,才是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兴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孟樸认为初期大量玩家涌入是好事——既印证了赛道价值,又能通过竞争加速技术突破。但从长期经济规律来看,市场终将走向整合。GPU入门门槛不高,但要打造标准化、商业化的优质产品难度极大,企业竞争力最终将在应用落地中分化。他以3G时代WCDMA芯片研发为例,当时全球众多企业参与其中,最终通过市场筛选形成少数主导者格局,这一过程同样适用于智能驾驶、眼镜芯片等细分领域。
站在入华30年的节点回望,孟樸用“创新”与“合作”两个关键词概括高通的发展逻辑。孟樸表示,高通的商业模式从未改变,始终是技术赋能型公司,未来仍将坚持长期投资技术创新,与中国产业链共同探索AI、6G等下一代技术机遇。”他透露,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汽车领域在业务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高通的团队架构与服务模式将持续优化,但以客户为中心、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的核心方向不会改变。
此次骁龙峰会的举办,不仅是高通展示技术成果的窗口,更是其深化中国布局的重要信号。正如孟樸所言,30年的合作只是起点,在AI与6G的时代浪潮中,高通与中国产业链的共同成长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