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希望未来生活在这样的画面里?早上醒来,AI根据身体数据已自动点好早餐;中午,算法根据工作强度推荐午餐;晚上,系统根据健康指标配好晚餐,,,,,?这些科技感满满的画面,若在10年前,你可能还觉得遥远,而现在可以说,这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来临。
速食人类到速成思维
7月初,中国的三大外卖平台:淘宝、美团和京东进行了一场“外卖厮杀”。7月12日,美团后台蹦出了惊人的数字1.5亿单!什么概念?就是说这一天里面每9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点外卖,再算一算一日三餐,差不多每三个人里就一个已经把外卖当成了必需品。这不止美团一家疯狂,同时期淘宝闪购也杀到了8,000万单,从5月上线到7月,仅仅两个月就从1,000万单飙升到了8,000万,增长了8倍。
京东外卖更是砸了百亿补贴,4个月就有近200个品牌销量破百万,这场千亿补贴大战把外卖市场的日均订单量从1亿硬生生推到了2.5亿单。这正常吗?零元奶茶喝到饱,看起来商家大战、消费者得益,其实,消费者正在被这些外卖平台训练成一种新物种,30秒等不了的速食人类。
以前的我们,饿了的时候,会看看冰箱的食材炒个简单的菜,成本不过10来块,可能20分钟就搞定了,可是现在的第一个反应是打开手机,下单点外卖。
据中国的调查显示,现在年轻人会做饭的比例正在下降,而我们的父母那一辈绝大多数都会做饭。我还记得上小学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妈妈特意从工厂赶回来,给我和妹妹做个简单午餐,然后下午,我们又各自去上学、去上班。
然而,就一代人的功夫,我们已从家家会炒菜变成了人人等外卖。让我们来看看平台,美团有30分钟必达、淘宝搞闪购,京东推9分钟送达,他们在做什么?表面是为了消费者的方便,潜移默化中,平台已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模式,培养出“计时体质”:一听到手机消息提醒就忍不住刷手机,一条一条停不了,平台就是用这种方式把训练“秒回型”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条件反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消费者驯化!平台要的就是等不了,因为越急越容易冲动消费,越容易接受溢价,消费者的焦虑和平台的利润,是成正比的。
资本的力量,为外卖推波助澜。电商平台的千亿补贴撒下去,便利之下,让消费者自愿放弃某种能力。很多人认为,因为太忙没空做饭。但数据显示,现在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时长超过2.5小时,而做顿饭简单炒一个菜只需要半个小时。所以,外卖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习惯被改变了,而改变的不只是做饭这件事儿,还有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被重塑了。
当所有人都不做饭了,房地产商就敢把厨房设计的越来越小,反正你也用不上。还有,机器人炒菜机、预制菜这些选项也出现了。怎么快,怎么炒!怎么方便,怎么炒!怎么省成本,怎么炒!
手机挤掉了家人的饭桌
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急躁。殊不知,这种压缩的耐心,如同时间通胀,这比货币通胀都还要可怕。生活应该教会我们,好东西都需要等待:熬汤要时间、谈恋爱要时间、学本事更需要时间,被外卖训练出来的计时体制,让我们失去了等待的能力。
这也能解释了一系列的速成思维:速成艺术、速成理财、速成恋爱,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改造:超过30分钟的事,那就是太慢了!但时间感知的改变还只是表面现象,外卖改变的不只是吃饭,而是生活的运转思维方式。
根据研究表明,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家庭关系会更和谐,但现在能做到一周三次共同用餐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在父母那个年代,饭桌是重要的维系家庭关系的平台。晚饭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这顿饭不只是吃东西,更是情感的交流。现在有了外卖,大家各点各的,各吃各的,爸爸点米饭、妈妈点面条、孩子点汉堡,餐桌没了,交流也没了。这不仅外卖,还有各种各样的短剧、游戏扑面而来,家人几乎都是一手握手机,一手拿筷子,即使面前有珍馐美味,也抵不过手机里的精彩。
另据医学研究发现,长期吃外卖的人,肥胖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都在增加。数据显示,外卖食品普遍存在高油高盐高糖的问题。为了增加口感,外卖往往会多放油盐糖。还有一个隐形成本,就是外卖促销省下的钱,最后可能都会变成其他的开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通过平台点餐,当然还可能存在的隐患,比如无卫生条件和正规经营的幽灵厨房。
不在家做饭的新加坡人
和中国相比,新加坡不仅是年轻人,而且父母一辈,几乎都不会下厨做饭。同为华人社会,新加坡人里“会做饭的母亲”形象几乎也是缺失的。从国外读书回来的新加坡孩子,想念家的味道,恐怕不是母亲的饭菜,很有可能是楼下小贩中心的美食。
养成新加坡人不做饭习惯的重要原因,是便利和发达的小贩中心。截止2025年7月,新加坡有114个小贩中心。其中,大部分由国家环境局和市镇理事会管理,这些小贩中心提供约6000个摊位,可谓是新加坡人后方的“大食堂”。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是从路边小贩一步一步演变而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心。政府拥有对小贩中心完善的制度化运营。对食材、对卫生、对价格的严格要求。小贩中心提供的美食必须是“负担得起价格”的。当然了,味道还要好吃,否则就做不下去。
小贩中心是具有新加坡代表性的饮食地标。从平民百姓的公共食堂到接待国宾的用餐之地,小贩中心展现的是岛国多元文化精髓。如此亲民和接地气,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于2020年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小
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不会在家中做饭。很多家中住宅建筑根本没有烟道,要安装伸出窗外的烟道,是需要申请牌照,且不一定能申请下来。其次,新加坡缺乏农业资源,食材以国外进口为主。再者,新加坡人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上班族们的时间变得非常紧迫。当然,新加坡的送餐平台也有多元化选择,不过,平台对送餐员的身份和车辆管理,这和中国国情有着很大不同。
人工智能对生活方式可能日益深入和普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认为,点外卖成为一种风气,从宏观上讲,是经济收入推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不仅是点外卖,很多家务劳动都自己不做了,如:大扫除、粉刷、搬家、甚至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等等。
新加坡年轻人点外卖,比例可能没有中国那么高,但新加坡人不在家做饭由来已久。新加坡在90年代就进入亚洲四小龙之列,经济发展了,口袋富裕了,伴随高收入是生活快节奏,女性参与社会化的程度也变高了,当然,女性也变得忙碌了。新加坡便利的“小贩中心”,无论刮风下雨,下楼即能用餐,并能够提供更高和安全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这都是让新加坡人可以不用在家做饭,点外卖却没有中国高的原因。
(作者系新加坡《时代财智》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