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中国酒类市场呈现出引人深思的进出口格局。据海关总署数据,上半年,在进口总额同比下降13.6%至17.3亿美元的同时,出口总额却逆势上扬,同比大增21.46%至10.59亿美元。这一“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乍看之下是中国酒企扬帆出海的胜利号角,然而深入剖析数据,一个不容忽视的“回流”现象浮出水面,引发了业界对于中国酒类国际化成色与路径的深刻反思。
头部引领下的“量”的突破
上半年,中国酒类出口无疑是最大亮点。其中,作为文化符号的白酒表现尤为抢眼,出口额达5.29亿美元,同比飙升30.9%,出口均价提升至63.7美元/升,展现出价值提升的良好态势。啤酒与葡萄酒出口也分别录得25.8%和174%的显著增长。
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存在着高度的结构性集中。白酒出口的增长主要由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驱动,仅茅台一家便贡献了行业出口额的约七成,贵州省的白酒出口中茅台占比更是超过九成。这表明,当前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头部企业的独角戏”,行业整体的出海动能尚不均衡。
是出海还是“内循环”?
与出口高增长相伴生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白酒“回流”。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进口白酒金额同比激增63.4%至2.1亿美元,其中超过90%被业界认为是“以出口之名,行回流之实”的中国白酒。
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出口退税与进口关税之间的政策套利空间。白酒出口可享受近30%的退税优惠,即便后续再进口需缴纳约40%的综合税费,企业仍能通过“一出一进”的操作实现利润最大化。
与此同时,进口酒类市场持续疲软。总额下降13.6%,主要受进口葡萄酒和啤酒的拖累。在国产高端白酒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其在商务宴请和社交场景中的替代效应日益增强,挤压了进口酒的市场空间。国产精酿啤酒的兴起也使得进口啤酒面临“量增额减”的尴尬局面。
未来之路:从“规模冲量”到“品牌扎根”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中国酒类国际化描绘了一幅复杂的现实图景。规模在冲高,但结构存隐忧;数据在增长,但根基不牢固。这迫使行业必须从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式增长,转向追求“品牌渗透”的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这一转型,需要多维度重构思路。业内人士建议,在企业层面,头部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减少对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依赖,积极探索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时,必须从依赖批发商转向建设海外终端,通过体验店、本土化营销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海外消费群体。
在产业层面,需推动产业协同,鼓励“抱团出海”,共享渠道资源,帮助中小酒企获得国际竞争力,打破“头部孤岛”现象。
在文化层面,国际化的核心是文化输出。中国酒企需要从单纯销售酒精饮料,升级为传播一种东方生活方式,让海外消费者不仅认识中国酒,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与价值。
从规模冲量到品牌扎根,从区域集中到全球布局,从套利逻辑到消费逻辑,这或许才是中国酒类下一阶段国际化征程的真正起点。(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