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耀辉
人生好比一列行进的火车,命运之路有如铁轨。现实中的铁路有固定的车站和道岔,而人生的轨道却充满未知。每当我经过生命的 “车站”,总会遇到一些搬动命运道岔的人。在我的商旅生涯中,几位前辈老人如同灯塔,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其中百岁高龄的杨金锋先生,更让我读懂了何为真正的生命厚度。
六十多年前,我在棉兰初入社会,替老板送货时遇到一位买走 20 公斤黄金的主客。年少的我忍不住发问,他笑着说:“阿叔做了几十年生意,一年储蓄 1 公斤黄金,20 年便有20公斤,没什么稀奇。” 这句朴实的话像一颗种子埋在我心里,让我早早懂得华人 “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的立身之本。
后来到了椰城,企业家陈老先生听完我讲的黄金故事,给我补了重要一课。他提起《牧童抱牛》的典故:“每天抱初生的小牛过河,等它长到200公斤,你自然有了举重之力。” 这番话点醒了我,成功不仅靠勤俭,更需持之以恒的毅力与明确的目标。那些年我一门心思深耕化工原料行业,正是靠着这份信念站稳了脚跟。
真正让我的事业实现跨越的,是与吴世和老先生的相遇。这位B29公司的掌舵人,既是生产肥皂的行家,也是亚洲象棋特级裁判,更因捐出60多万港币助亚洲象棋联合会渡过难关而声名远扬。他总爱笑眯眯地叫我 “哎 —— 年轻人”,这份亲切里藏着长辈的慈爱与信任。
1972 年,荷兰洗衣粉品牌凭借贬低肥皂的广告抢占市场,身为印尼肥皂行业协会主席的吴先生急得睡不着觉。“年轻人,你有什么办法?” 他的发问让我鼓起勇气共寻对策。我们将肥皂厂转型生产洗衣膏和洗衣粉,把 1 公斤铁罐装改成亲民小包装,还在小包里藏 1 克拉金戒指搞促销。这场漂亮的反击不仅帮 B29 夺回市场,更让我近水楼台掌握了日化产品配方,我的化工原料生意也因厂家需求激增而水涨船高。
新加坡的唐裕先生则教我何为 “知恩图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船化工原料在海口因印中未复交而滞留,是唐先生仗义疏财,一个电话帮我化解危机。他在为我传记作序时说这是“举手之劳”,但是他的这份恩情,让我记了一辈子。
如今我步入晚年,最敬佩的便是杨金锋先生这位“华社不老松”。
作为七岁下南洋的“侨一代”,杨老年轻时亲历过战乱浩劫,年过五十才创下基业,却用一生书写了传奇。初次听闻他的故事,是佩服他在华人无法成立社团的年代,竟敢请来士兵保护杨氏宗亲会成立,还拿着警察司令的条子平息风波,这份胆识在当时实属罕见。
2019 年印尼大选,杨老振臂一呼,召集百余位华社名流,力挺37岁的伍小惠参选。他找到我时,眼神里的热忱让我无法拒绝,我当即捐出5千万印尼盾。从那时起,这位耄耋老人便把我视作知己,每过一两个月就邀我聚餐,总会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身边。席间听他讲创办印尼潮州乡亲公会的初心,“就是要团结乡亲,帮衬困苦之人”,更懂他开办 “乐龄居”敬老院,并不惜亏本,也要毅然接管华文学校的深意。值得高兴的是,这所教育华人子弟的学校,在其侄儿杨捷源先生的管理下起死回生,越办越好,已经有了两千多名师生。
最让我动容的是杨老的家国情怀。2020 年新冠疫情初起,他第一时间捐出100万人民币,这是印尼华裔总会募捐中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而在他在八十岁到九十多岁期间,还多次赞助机票,组团赴西加东万律万人坑纪念园献花圈,作为日军屠杀的幸存者,他总说:“铭记历史不是记仇,是要后代珍惜和平。”2015 年8月,杨老领衔举办的抗战胜利 70 周年图片展,连时任中国驻大使谢锋先生都专程出席,并特别向杨老致敬。
如今杨老已过百岁,仍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每次去杨府探望,看到他精神矍铄地谈时政、议公益,我都心生感慨:杨金锋用百年人生完美诠释了 “达则兼济天下”,从经商到办学,从助选到救灾,每一步都透着大爱的精神和担当的勇气。
回望一生,棉兰的主客教我勤俭,陈先生授我毅力,吴世和先生予我机遇,唐裕先生示我感恩,而杨金锋先生则让我看见生命最璀璨的模样。这些前辈如同人生道岔上的引路人,让我的火车始终行驶在正道上。如今我也成了后辈眼中的老人家,只愿把这份前辈们传递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说明:前几天,杨金锋老先生邀我餐叙,把把亲笔写的文章拿给笔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