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东尼乌斯·苏马尔万(Antonius Sumarwan)

作者系印尼神学士、圣那塔·达摩大学(Sanata Dharma University)讲师、全球发展研究中心(GDRC)与印尼-中国伙伴关系研究中心(INCHIPS)研究员
印尼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45年建国百年之际,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金色印尼”(Indonesia Emas)的愿景,既蕴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彰显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然而,实现这一目标,仅凭乐观远远不够,更需要一套连贯的战略,将当下的政策选择与未来的结构性变革紧密相连。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该计划于2015年启动,将先进制造业、创新和技术自立自强置于北京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尽管这一计划在国外引发争议,并引起了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紧张局势,但在国内却保持了一致性:各政府机构、省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均围绕这一工业路线图展开行动。尽管面临外部压力,该战略仍增强了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能力。
印尼同样面临着外部挑战: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贸易战风险以及被指责实施不公平产业政策。然而,正如中国的经验所示,全球压力可以成为构建自立自强的催化剂,而非阻碍。真正的问题在于,印尼能否凝聚内部力量,将机遇转化为变革。
政策连贯性之困
首要挑战在于各届政府间的政策连贯性。理论上,印尼有一部法律为此提供保障——《国家长期发展规划》(Rencana Pembangunan Jangka Panjang Nasional,简称RPJP)制定了为期20年的发展蓝图,每20年更新一次。当前的政治周期本应通过中期计划融入这一总体规划。
然而,在实践中,每届政府都会重新设定优先事项,往往着眼于短期政治利益。这破坏了工业和技术政策的连续性。例如,政府的下游产业议程——禁止出口原材料以迫使国内投资建设冶炼厂——在压力下多次放宽、暂停或重新解释。同样,可再生能源目标也因煤炭利益的政治敏感性而反复调整。这些反复无常的决策向投资者发出了混乱的信号,削弱了印尼长期愿景的可信度。
连贯性并不意味着僵化。政策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和国内需求。但这种调整仍应反映出对更大发展轨迹的坚定承诺:即构建一个能够在数十年内持续创造生产力、就业机会和韧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若无此决心,“金色印尼”愿景恐将沦为一句口号,而非战略。
内部改革:重塑官僚体系
第二个挑战在于内部改革。外部条件或许变幻莫测,但印尼的投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自身官僚体系的制约。投资者仍需面对复杂的审批流程、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法规重叠,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遭遇公然勒索。
若印尼真想在全球资本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塑其官僚体系。这不仅仅意味着将审批流程数字化或名义上引入一站式服务,而是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单一窗口系统,打破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壁垒,减少寻租机会,使监管流程可预测。
同样重要的是激励机制。税收减免或其他财政支持应针对那些能够产生广泛经济溢出效应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制药和数字制造——而非政治关联企业。这些激励机制必须透明、基于规则且有时限,以避免被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
官僚体系改革并不光鲜亮丽,也鲜少成为头条新闻。但若无此改革,印尼将难以赢得国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其工业雄心也将止步于半途而废的工厂和利用不足的经济特区。
借鉴中国,而非复制
认为印尼能全盘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未免过于天真。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规模各异,且印尼的民主制度也带来了北京所无需面对的制约。然而,其中仍不乏可借鉴之处。
首先,优先级设定至关重要。中国选择了十个战略性产业,并集中资源予以支持。相比之下,印尼往往将有限的财政和政治资本分散于过多领域——采矿、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而未能充分聚焦于那些能够真正改变生产力的行业。
其次,协调至关重要。在中国,产业政策指令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紧密相连的系统得以传达。而在印尼,分权化既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瓶颈。地方政府能够创新,但也可能制定出相互冲突的法规,阻碍投资。若印尼希望复制中国哪怕一小部分的连贯性,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优先事项将至关重要。
第三,长期愿景必须超越短期民粹主义。中国领导层始终将产业政策与国家威望和主权紧密相连。印尼在2045年建国百年愿景中也有类似表述。但若不将这一愿景融入每届政府的DNA中,该目标就可能因选举周期而偏离轨道。
人口并非命运
印尼的人口红利常被视为其最大资产。一个年轻且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队伍确实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人口并非命运。若不在教育、职业培训和研究上投入巨资,这一红利就可能转变为负担:数百万因缺乏机会而感到沮丧的未充分就业青年。
这正是产业政策与人力资本开发交汇之处。一个未来能够出口工程师和创新者,而非原材料的印尼,只有当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相契合时才能实现。中国在21世纪初扩大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的规模,为此提供了明确先例。印尼现在必须决定是效仿此举,还是冒着浪费人口窗口期的风险。
从愿景到可信度
“2045金色印尼”的愿景是真实的。但可信度需靠行动赢得,而非宣言。国内外投资者将根据印尼的政策执行情况,而非其言辞,来评判印尼。各届政府间的连贯性、官僚瓶颈的改革以及对行业有纪律的优先级设定,将远比仪式性的愿景更为重要。
外部挑战不会消失。地缘政治竞争可能加剧,不公平行为的指责也将浮出水面。但正如中国的经验所示,这些压力可能只是伪装的机会。它们能够推动一个国家加强自立自强、升级产业并确立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对于印尼而言,建国百年的时钟正在滴答作响。在政治上,20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在发展上,却转瞬即逝。选择在于:“金色印尼”愿景是建立在连贯、可信的政策之上,成为现实;还是仅仅成为另一个随选举周期而消逝的口号。